一文讲述智能驾驶的来路与征途(下):演进方向与可信发展
本文可能是智能驾驶最值得读的一篇文章。文章以技术筑基、中国突围与未来展望为脉络,将智能驾驶的百年
智能驾驶作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功能之一,是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方向。《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202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11082亿元,增速34%,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。
核心技术支撑:人工智能算法是 L3 级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的关键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,车辆能够快速识别道路标线、交通信号、行人、车辆等目标。在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过程中,人工智能可有效处理数据间的冲突与冗余,提升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。例如,在高速公路等结构化道路场景下,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能实时分析路况,做出加速、减速、变道等决策,保障驾驶安全与流畅。
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: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仿真测试,可大幅减少实车测试的时间和成本。通过构建虚拟驾驶场景,模拟各种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条件,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大量测试和优化,加快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迭代速度,助力其实现规模化量产。
用户体验优化:人工智能能够学习和分析用户的驾驶习惯、偏好和需求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驾驶体验。例如,根据用户的驾驶风格自动调整车辆的动力输出、转向力度等参数,提升驾驶的舒适性和便捷性。
复杂场景应对:L4 级自动驾驶需要应对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城市道路场景,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和推理能力使其能够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,解决长尾问题。通过强化学习,Robotaxi 可以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不断学习和优化驾驶策略,做出更加合理和安全的决策,如在繁忙的十字路口、施工路段等场景下实现自主导航和通行。
车队管理与调度:在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过程中,人工智能可用于实现高效的车队管理和智能调度。通过分析实时交通数据、用户需求数据等,人工智能算法能够优化车辆的分布和调度,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和运营效率,降低运营成本,为用户提供更快、更便捷的出行服务。
安全保障与风险预测: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和周围环境,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。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学习,系统能够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模式,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规避,保障乘客和行人的安全。
车 - 路 - 云协同决策:人工智能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核心技术。在车端,人工智能实现车辆的自主感知和决策;在路侧,通过部署智能摄像头、雷达等感知设备,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,将关键信息传输给车辆和云端;在云端,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,整合车路数据,实现对整个交通系统的全局优化和智能调度。三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紧密协同,实现交通资源的高效配置,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。
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:随着车路云一体化的实现,将产生海量的交通数据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,为城市交通规划、交通管理、交通政策制定等提供有力支持。例如,通过分析交通流量数据,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;通过预测交通需求,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线路,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升级。
自动驾驶生态融合:人工智能将促进自动驾驶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,构建更加智能化的出行生态。例如,与智能物流、智能停车、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融合,实现从出行到生活的无缝衔接,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、智能的生活体验。
出行服务市场:麦肯锡(McKinsey & Company)在《2023全球汽车行业报告》中预测,到2030年,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
AI 大模型融合:华为 ADS 4.0 引入 “BEV+Occupancy联合建模”与“DriveMind大模型”,可模拟传感器失效、GPS 丢失等场景,训练效率提升3.8倍
能源革命:V2G 技术实现车辆向电网反向输电;能源与智驾协同:宁德时代 CTC 3.0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将碰撞安全标准提升至 L3 级,支持自动驾驶冗余设计
当下,部分车企为追求市场热度与销量,对智能驾驶功能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,严重误导消费者对智驾技术实际能力的认知。因此,亟需出台一套科学、严谨且细致的智驾性能评定标准,涵盖智能驾驶系统在不同路况(如高速公路、城市街道、复杂山路等)、不同天气条件(晴天、雨天、雪天、雾天等)以及面对各类突发状况时的表现评估指标。同时,设立专门的权威评定机构,依据此标准对车企所宣称的智驾功能进行严格检测与客观评级,评级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开,促使车企如实宣传,让消费者清晰了解不同品牌智驾技术的真实水平。
评价机制不能仅依赖车企自身测试报告,需引入第三方专业测评团队,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专业企业等多方力量,运用多种测试手段,包括模拟场景测试、实际道路测试以及大数据分析等。模拟场景测试可针对各种极端与常见场景进行复现,检验智驾系统应对能力;实际道路测试则在真实环境中,长时间、多区域收集数据;大数据分析则能整合海量用户使用数据,全方位评估智驾系统的稳定性、可靠性、安全性等核心性能,为消费者、车企、监管部门等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智驾系统评价信息。
由于智能驾驶技术复杂多样,用户对不同等级智驾功能存在诸多误解,极易导致使用不当,引发安全隐患。所以,必须出台详尽的用户智驾使用指南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图文并茂的形式,向用户解释不同等级智驾的功能边界、适用场景与操作方法。针对不同级别,制定差异化智驾安全方案,以 L2 级智驾为例,其本质上属于辅助驾驶,驾驶主体责任依旧在驾驶员,因此必须严格要求用户双手不能脱离方向盘,车企需在车辆智驾系统中设置灵敏的监测装置,一旦检测到用户双手脱离方向盘,立即通过视觉、听觉等多重方式及时给予强烈警告,确保驾驶安全;而对于 L3 级智驾,在技术允许范围内,可对用户手脱离方向盘警报的时间适度延长,但同样要设置合理阈值,并配合其他安全监测手段,如实时监测驾驶员注意力状态等,给予用户便利的同时,保障行车安全底线、技术层面
很多国家要求汽车品牌通过碰撞实验来获得汽车安全认证,否则不得销售。智驾同样需要类似测试,对智驾在遭遇障碍物、视觉盲区、高速刹车距离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性能评估,然后给予智驾分别为L2、L3、L4的性能评定,此举能够让智驾性能更加透明,也能促进汽车企业围绕智驾技术开展技术竞争,防止智驾企业“挂羊头卖狗肉”。
尽管提高智驾性能,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智驾失效,比如光线,比如恶劣环境,对于这种特殊情况,应积极普及车路协同系统。(开车地图导航在经过某些特殊路段时会给出实时提醒,尤其高速施工和拥堵时,用户可提前减速避免追尾事故。当交通环境发生变化,需要第一时间让智驾知晓,这就是车路协同,智驾在评估路况时不单单依赖于激光雷达、摄像头和声呐等车载传感设备。)
智能驾驶的蓬勃发展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,形成强大合力。智能驾驶绝非单一领域、个别企业能够独立推动的,它涵盖了复杂的技术研发、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庞大的社会观念转变等多个层面。特别是那些拥有深厚技术底蕴,能够提供专业技术能力支撑的企业,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,它们凭借在Kaiyun平台 开云体育官方入口人工智能算法优化、传感器精度提升、通信技术升级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,不断为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注入强劲动力,其专业能力不仅体现在实验室的研发成果中,更能切实转化为实际应用,助力智能驾驶从理论构想逐步落地为安全、高效、便捷的出行方式,进而重塑整个交通出行生态,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。
君同未来作为可提供专业技术能力支撑的企业之一,聚焦智能驾驶可信发展领域,围绕产业关键参与方构建系统性保障能力,推动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协同发展。
智能驾驶的决策依赖人工智能算法,君同可以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的技术优势,为研发者提供算法安全评估服务。通过模拟黑客攻击、数据篡改等场景,检测智能驾驶算法在应对异常情况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帮助研发者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,避免因算法故障导致的驾驶风险。
麦肯锡在《展望 2025・决定未来经济的 12 大颠覆技术》研究报告中,将自动驾驶位列十二大颠覆技术的第六位,在一些关于自动驾驶的报告中,也强调了自动驾驶技术对交通运输、消费者行为、社会等方面的巨大潜在影响,如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将释放人们的闲暇时间,预计自动驾驶汽车的广泛使用能够让美国车祸数量降低 90%,预计到 2030 年自动驾驶技术仅在城市地区就能创造 1.6 万亿美元的营收等。
《展望 2025・决定未来经济的 12 大颠覆技术》行业报告:罗兰贝格《2025 全球自动驾驶指数》
政策文件:中国《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》;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/T 40429-2021